丹麦:政府叫停大规模水貂捕杀计划 已宰杀约250万只
文丨宗威
欧洲水貂正在经历灭顶之灾。
继丹麦、瑞典、荷兰、西班牙、意大利和美国后,法国一家养殖场也发现了水貂感染新冠病毒的情况。
法国农业部已下令就地扑杀并销毁这批水貂。
更让人担忧的情况发生在丹麦,部分养殖场的水貂和工人体内都检测出了变异的新冠病毒。
欧洲第二波疫情面临严峻挑战。
1
法国发现水貂感染新冠病毒的情况,源于11月中旬对4家水貂养殖场的检测。
法国国家卫生安全署在已完成检测的一家养殖场发现了新冠病毒,还有两家养殖场的采样分析仍在进行中。
法国农业部随后下令该养殖场立即扑杀现存的约1000只水貂,并销毁相关产品。
法国也成了丹麦、瑞典、荷兰、西班牙、意大利和美国后,第七个在水貂养殖场发现新冠病毒的国家。
稍让人宽慰的消息是,4家养殖场工作人员的新冠检测目前都是阴性。
但丹麦情况就没那么乐观了。
自今年6月以来,丹麦报告了200多例与养殖水貂相关的新冠病毒变异株,有12人被发现感染了变异的新冠病毒。
丹麦政府机构的一份报告指出,变异病毒会削弱人体形成抗体的能力,可能使正在研制的疫苗失效。
这意味着一旦变异病毒在全球传播开来,各国耗费极大精力财力的疫苗研制工作,可能面临前功尽弃的最坏局面。
丹麦政府11月初迅速行动起来,首相弗雷德里克森宣布了“一杀二封三检测”的重要措施——
扑杀丹麦境内的所有养殖水貂;
封锁发现变异病毒养殖场周边的7个小镇;
扩大检测范围,尤其是水貂养殖业相关从业人员。
弗雷德里克森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——
水貂身上的变异病毒可能会对未来疫苗的有效性构成风险,这是非常非常严重的,可能会在世界范围内产生极为严重的后果。
短短两句话用了两个“严重”,足见丹麦政府的重视程度。
作为全球最大的貂皮生产国,丹麦每年生产约1700万张貂皮(主要是水貂皮)。仅哥本哈根皮草社(由1500名丹麦养殖户组成的合作社),其产量就占全球貂皮产量的40%,占丹麦出口额的0.7%。
丹麦政府壮士断腕的决心让人惊叹。
2
然而全国范围无差别杀貂一开始就陷入争议中。
怨声最大的自然是水貂养殖户。
丹麦政府目前给出的补偿标准是,每只水貂补偿20丹麦克朗(约合人民币21元)。对世世代代的养殖户来说,这点钱相比养貂的投入太微不足道了。
(丹麦水貂养殖户开车上街抗议政府的“杀貂”政策。)
但有钱总比拿不到任何赔偿好,养殖户们更担心的是杀貂对整个行业的毁灭性打击,将彻底断送他们的生计。
更大的争议来源于杀貂是否合法。
扑杀受感染的水貂可以理解,但那些未受感染的水貂呢?政府一刀切杀貂有没有法律依据?
杀貂引发争议后,丹麦政府寻求国会紧急立法,但反对党已经放出话来,不会让立法轻易通过。弗雷德里克森不得不在国会道歉说,“这是一个令人遗憾的错误”。
11月18日,丹麦农业和渔业部长延森在压力之下宣布辞职,丹麦政府也宣布不再扑杀未受感染的水貂,但至此已有800多万只水貂被扑杀。
科学界对是否要对水貂赶尽杀绝也存在不同意见,不过至少在一点上达成了共识——
必须重点监控水貂养殖行业,避免病毒出现变异再传回人类。
新冠病毒在水貂身上的传播与变异,让在动物保护主义思潮影响下,本就在收缩的皮草行业遭受重创。
本次也在水貂中检测出新冠病毒的荷兰,曾于2013通过了《水貂禁饲法》并设置了10年的过渡期。荷兰政府近期决定加快禁养水貂步伐,将禁令提前至2021年3月21日。法国政府也在近日宣布,将在2025年前禁止养殖水貂。
3
丹麦政府一刀切杀貂的做法,颠覆了很多人对丹麦的认识。毕竟印象中的北欧国家,讲究动物保护、注重平等,不太可能干这种“不人道”的事。
丹麦政府的“独断专行”或源于对防疫的焦虑。
今年春季欧洲爆发疫情后,丹麦是较早宣布封国的国家之一,疫情维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。但自9月起,丹麦每日新增感染者快速增长,10月底日增感染者破千。
新冠病毒在水貂身上的变异,加重了丹麦政府的防疫焦虑,才有了脑袋一热的全国杀貂。
这体现了北欧乃至整个欧洲,面临第二波疫情的矛盾与无措。
欧洲的第二波疫情开始于9月,进入10月后呈爆发式增长,日增感染人数远高于春季最高峰值,部分国家开始新一轮的封锁措施——
在英国,英格兰地区内除售卖必需品的超市,餐饮娱乐等场所一律暂停营业;
在奥地利,每天晚上8点至次日凌晨6点实行宵禁,居民非必要不得离开住所;
在意大利,餐馆和酒吧必须在下午6点前关门,此后仅可以提供外卖服务。
……
(10月的瑞典某港口,戴口罩的人屈指可数。)
连早前未实施任何限制措施的瑞典也在近日宣布,从11月24日开始限制8人以上的聚会或聚餐,在斯德哥尔摩和哥德堡等城市取消养老院探视,晚上10点后禁止买酒等。
瑞典政府态度的转变,正式宣告佛系抗疫的失效。
截至当地时间11月23日,瑞典全国确诊人数超过20万,日新增确诊人数在11月10日达到创纪录的1.57万人,死亡率在北欧国家中高居第一。
欧洲各国收紧防疫政策后,疫情终于在11月中旬趋于缓和,但整体形势仍不容乐观。
除了变异病毒的传播风险外,更大的挑战来自于经历了第一轮封锁后,欧洲民众的社会心理承受能力明显减弱,无视防疫限制措施的行为屡被曝光。
进入冬季才是考验的开始。